“哎,成者王,败者寇,古来皆是如此。”崇祯不由如此感叹,也感同深受。
如果历史照现在这般发展下去,鞑子建立的大清便要取代大明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新霸主。
不行,我崇祯绝对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。
这部电影引发的思考告一段落,沈浪又打开了第二部电影:《爱国者》。
沈浪先讲述了一下电影中的背景,正是大洋对岸那个还没有出现的国家的独立战争,发生在据今一百三十多年后。
沈浪依然将进度条拖到战争场面,与上一场的《佣兵传奇》相比,《爱国者》的武器和战术明显有了不同。
他们的鸟铳上有尖刀,而且没有火绳,不再使用三段击战术,而是密集的排成几个横排,然后举枪一起射击。
更重要的是,射击时双方的距离非常近,似乎只要几个呼吸就能够冲过来。
崇祯很是不可思议的道:“这是何种战术?岂非自杀?最后谁人多谁胜?”
沈浪笑道:“这种战术叫线列步兵战术,我们后世给它们起了一个更形象的名字,叫‘排队枪毙战术’。”
“排队枪毙?”崇祯一听也觉得这个名字很合适,也说明了这种战术的残酷。
既然如此残酷,为何还要推崇这种战术。
“因为这时的火枪,射击的精准度依然不够,射击距离也不远,所以只有靠这种近距离的密集射击来达到杀伤效果。”
“谁更勇敢,谁更能够使用好这种战术,就能够取得战场的主导权。”
于是,沈浪讲述了英国红衫军是如何通过这种战术称霸世界的,特别是在与法军的一场战斗中。
红衫军一直硬挺到距法军只有十八米,也就是大明12步左右的距离才开始开火还击。
短短十分钟内,红衫军三轮齐射直接将对手打到崩溃,也就是这十分钟决定了战斗的结果。
崇祯可以想象到这种画面,在敌人几乎贴着你的脸举起密集的火枪时,就问你怕不怕。
而能够硬扛着伤亡拉近到如此近的距离,这已经充分的说明了这支军队的士气,难怪会称霸世界。
说再多也没用,直接看电影中的实战表演。
在电影开始20分钟的一场战斗中,米国人抢先射击。
而英国红衫军只是排着整齐的线列靠近敌人,前方的士兵倒下,后方的士兵立即主动补上,以保持阵形的完整。
直到英国红衫军认为他们已经靠近到了足够近的距离。
此时的米国人因为几次射击和装填,阵形已经有些混乱,在红衫军举枪时,还有不少人正在慌乱的装填。
红衫军举枪,一轮齐射,米国人成片的倒下。
巨大的伤亡迅速让米国人崩溃,然后失败逃亡。
电影五十多分钟的一场战斗,则更加直观的表现了排队枪毙战术。
红衫军吹着笛子,敲着鼓,踏着欢快的曲子整齐的前进,任由炮火连天也丝毫不显慌乱。
对面的米国人显然也学会了这种战术。
双方竖着枪,都没有射击,而是保持队形拉近距离。
米国人首先忍受不住,停下脚步,在指挥官的命令下,先行开枪射击。
一个个行进的红衫军被射倒,但他们没有任何要还击的意思,继续保持前进。
直到红衫军靠近到了足够近的距离,指挥官这才下令立停,然后举枪,射击。
此时的米国人正在装填,随着砰砰砰的一阵密集声响,米军鲜血飞溅,成片的倒下,一阵慌乱。
而随着行进,红衫军的炮兵也向前推进了一大段距离,在线列步兵后方射击。
突然,一个大铁球直扑镜头而来,仿佛要从屏幕中飞出来一般。
吓得正全神贯注盯着屏幕的崇祯一大跳,身子本能向后仰。
沈浪和王承恩皆是大惊,连忙护驾。
PS:感谢“轻衫白衣”的千币打赏,万分感谢^_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