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语气中对孙翊多有轻蔑。
曹操说完,又将手中的文书看了一遍,最后脸露笑意,调侃的道,
“昔日讨董,文台义冠中夏,诸侯中,其之功劳最大。
后文台之子孙策声起东南,数年间遂据江东,声名不输乃父。”
“此二人,皆为武勇之辈,一脉相承。吾之前以为孙家概出此辈尔。
不料这孙翊,比起父兄来,武功未现,这小谋一面倒是先显露出来。
但谋略要想发挥最大作用,终究是要以实力为基础,似这讨李文书,或可延误吾一时,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。
不知其能平定庐江吗。”
曹操认为孙翊想平定庐江不会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。
就算是能平定,耗费时日也会颇多。
李术非庸人,庐江非小郡。
况且江东还有山越叛乱牵绊着江东的大部兵马。
不知道孙翊是想先平定哪一个。
曹操并不知道孙翊已经兵发庐江了。
虽然江东送来了讨李文书,但发布文书不代表会马上出征,更多的是像一种战前预热。
就像陈琳写就的那封《为袁绍檄豫州文》,是几月前就发布的,但直到现在,袁绍的主力大军还在河北。
而孙翊半个多月前在吴县亲征,曹操也是几天前才知道。
但探子只能探听到孙翊大军北上,至于北上庐江还是丹阳就不太清楚了,要等下一步的探报到来。
想到孙翊是孙坚的儿子,曹操看向坐在诸将中的一位紫服少年,温言问道,
“子桓,若是你为孙翊,面对江东当前乱局,你会如何平叛?”
此时帐中诸将或为曹姓,或为夏侯姓,都是曹操亲族,因此曹操问话并无顾忌。
少年就是曹操如今的长子曹丕。
自从建安二年长子曹昂被张绣所杀后,曹丕就成了他事实上的长子。
无论曹昂生前多么优秀,都已经逝去,曹操是个务实的人,追思曹昂的同时也在培养着曹丕。
曹丕年八岁时,就能属文。稍大后,有逸才,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。
同时曹丕还善骑射,好击剑。
是一位允文允武的佳公子。
因为曹丕少而优异,尽管今年他才14岁,曹操也并未将其看作孺子。
况且那孙翊今年也才17罢了。
面对父亲的发问,相貌清秀的曹丕并不怯场,他沉思一番后答道,
“平叛之要在于分轻重,平叛之法在于明主次。江东三乱中,李术者,只图自守,不足为虑,可先安抚之。
孙暠者,以下叛上,行背叛亲族之不义之事,不得人心,就算一时喧嚣,终究难成大患。
反观山越,跨县连郡,拥众数万,他们攻城掠地,气焰嚣张,实乃心腹之害,应当卒除。
若我是孙翊,当先平山越。
山越若平,一可提振己方士气,稳定人心。二可震慑不轨,敲山震虎。
到时再分兵讨庐江李术与孙暠,或可不战而胜之矣。”
曹丕的回答条理清晰,明辨时事,令帐内的许多人都不由得暗暗点头,觉得明公的这位长公子年纪虽轻,见识却已经是不凡。
曹丕回答后就看向曹操,他想知道他一向尊敬崇拜的父亲,对他的这番回答是否满意。
但看到的却是他父亲略显失望的神色。
曹操觉得,若是治世,曹丕的平叛策略算得上极佳,但如今是乱世,为人君者不应该只注视到内部。
曹操问曹丕道,“山越势大,非数月不能平定,若在此期间,李术投降于我,我派兵进驻庐江,汝如何处之?”
曹丕一下子哑然。
但随后还是很快就反应过来,“父亲如今正与袁绍对峙,东南之事恐不能兼顾之。”
曹丕的话让曹操更为失望。
“你是觉得就算李术想投降于我,我也会专心对付本初,不会施以援手吗?”
曹操叹了一口气,语气渐渐变冷。
“若真是如此,我何必命钟繇镇抚关中,我又何必两派扬州刺史守备淮南?”
“关中、淮南皆残破之地,如今我与本初生死大战在即,我又何必浪费人力物力去那两地?”
“只谋一时者,不可谋一世。本初虽天下最强,但他代表不了天下。
这一仗孤胜了,河北之地可规。但是天下还有荆州,还有关中,还有益州,还有江东,甚至还有那蠢蠢欲动的塞外异族。”
“击败本初是孤之愿,但不是孤的志向。”
“孤的志向是整个天下!”
“为父可以告诉你,若是孙翊首攻庐江,孤不会救李术。若是孙翊先平山越叛乱,吾必会令刘馥伺机收纳庐江。”
“为父还可以告诉你,吾与李术早有联络,就算他杀了我亲自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,吾还是亲自写信诱揽他。”
“你知道为什么吗?因为李术他手里有庐江这个战略要地。
吾一旦占据庐江,届时庐江、广陵就会是江东头上的两把利刃。
只要以后我可以抽出手来,就可以凭借这两把利刃,将孙翊活活的绞死在江东之地!”
“因此若是孤为孙翊,断不会置庐江于不顾,否则来日必成心腹大患。”
“而这些就是远略,你一直以来所欠缺的东西。”
“吾这样说,你可懂了吗?”
曹操说到最后,语气已经越来越严厉。
爱之深,责之切,曹操对曹丕的期望很高,因此他对曹丕的要求也很高。
今日他考较曹丕,而曹丕的表现显然没达到他的要求。
曹操乃中原之霸主,当今天下排名第二的诸侯。
久居上位的他一旦发怒,这种气势哪里是曹丕这个小年轻受的了的。
曹丕吓的一下子跪到了地上。
帐中众将见曹操对曹丕发怒了,都纷纷出来为曹丕求情。
在曹操发怒,曹丕胆战,诸将求情的时刻,帐外有人来报,说是有江东的军情到。
曹操眉头一拧,江东?
难道是孙翊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探到了吗?
孙翊是会先庐江还是山越呢?
好奇之下,片刻后,曹操将探子唤了进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