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范听后深以为然,又觉得孙翊在皖县又跑不了,所以也就没有再劝孙翊。
如今吕范见孙翊三日后就要回吴了,吕蒙还为典农司马负责招揽流民一事,怕孙翊把他忘了。因此又特地向孙翊推荐了一次,让孙翊把吕蒙带在身边。
孙翊有些头疼。
自己已经两次明里暗里表示目前还不想重用吕蒙了,吕范还能来第三次推荐,孙翊现在终于体会到吕范那时自署为都督时孙策的心情了。
这个人,头好铁。
孙翊不是不知道吕蒙的才能,相反的,还有谁比他更了解吕蒙的才能呢?
只是,目前还不是重用吕蒙的时候。
目前的吕蒙是有智谋,但现在的吕蒙有很大的性格缺点。
现在的吕蒙轻果好杀,锐气太盛而且戾气太重。
孙翊将其任为典农司马,故意不委任他军职,就是要冷一冷他,用政事杂务来锻炼他,让他能够改善自己太过急躁的性格。
不然如果放任不管,只是想着重用他,让他为自己快点做出贡献,那么迟早吕蒙会被自己的这种性格害死。
孙翊想让吕蒙是吕都督,而不是吕将军。
只有改善性格之后,再让吕蒙好好读书,培养他的大略,培养他更深程度的计谋,这样将来他才会无愧立于四大都督之一,而不是如前世一般被人诟病比不上其他三个都督。
先养性,再养谋,这才是对吕蒙的真正培养之道。
面对吕范的第三次推荐,孙翊轻轻吐出两个字,“待定。”
吕范想说一些话,但话到了嘴边还是咽了下去。
他当初敢先斩后奏自署为都督,一部分是出于公心,还有一部分是基于他与孙策有深厚的感情,但如今的他和孙翊之间并不具备这种感情。
他已经推荐过三次了,前两次孙翊还会借词推脱一下,但这次就是明着告诉吕范,吕蒙他暂时不会用。
吕范出于推荐吕蒙完全是出于一片公心,他也不解为什么一向英明的孙翊对这事会三次不许。
但已经三次了,再推荐可能就是面对孙翊的不满了。
孙翊毕竟不是孙策。
见吕范欲言又止,脸上有一些意兴阑珊的样子,孙翊怎么觉得这个托孤大臣有些委屈。
渣主即视感,忠臣三荐良将而不听。
“吕蒙是一把锋利的宝剑,但宝剑磨得太快太锋利,会容易断掉。”
“孤想他长久的为孤披荆斩棘,孤想他常伴身边,而不是仅仅是如刚出鞘的宝剑一般,只有那一瞬的剑光惊艳世间。”
孙翊的话如香甜的泉水般激荡在吕范心头。
原来君侯不是.......
吕范起身对孙翊深深拜道,“君侯英明。”
孙翊凝眸不语。
孙翊身为君主本没有对臣子解释的必要,但前车之鉴在前,孙翊担心等下吕范又来个先斩后奏,如果那样的话,
孙翊会惩处吕范。
自己毕竟不是大兄,对于他来说,自己的权威神圣不可冒犯这一点,是他的最大底线,没有人可以触碰。
吕范是江东重臣,又是孙翊的托孤辅政之臣,对江东的稳定,对孙翊的扶持都有着莫大的功劳,暗里对孙翊更是有一种兄长般的爱护。
这些孙翊都记在心里。
所以他才会对吕范解释,就是不想他因为不明就里,而犯下一些不可饶恕的错误,这是孙翊对吕范这种臣子的保护与宽仁。
但同时孙翊又是一个君主,宽仁不是妇人之仁,更不是懦弱,如果臣子触犯到孙翊的底线,孙翊也会有狠绝无情的一面。
雷霆雨露,俱是君恩。
吕范入座后,孙翊问吕范道,“他来了吗?”
“二公子昨日刚刚到达皖县。”吕范答道。
沉思了一会,孙翊问出了一个他早就知道答案的问题。
“当日大兄立嗣,是不是曾经有意将江东之主的位子传予他。”
孙翊的语气平和,但在吕范听来却有些不寒而栗。
吕范脸色犹疑,不知该怎么回答。
孙翊双手交叉托在下巴下,身体微微往前倾,对吕范说道,“在君为君,卿无须有所隐。”
吕范脸色变幻,最终归于坚定一色,对孙翊道,“在君为君,无此事。”
孙翊一双如水的深眸静静地看着吕范,过了好一会,孙翊叹息道,“卿真君子也。卿,无愧大兄之托。”
孙翊笑了起来,他现在很开心,因为孙策给他留下了一个国士。
孙翊的笑让吕范的心情也放松了下来。
孙翊要想了解三国中的人,不会光凭三国志中的记载为准。
因为如今坐在他面前的不是印刷出来的生硬的字体,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。
“子衡,汝不是一直好奇庐江太守是谁吗?”
“现在孤告诉你,庐江太守就是孤的仲兄孙仲谋。”
孙翊的话让吕范震惊不已,孙翊如此看重的战略要地,竟然会交给孙权来镇守。
但细细一想,又是那么的理所应当。
孙翊从怀中拿出一份早已写好的任命文书,将其展开放在身前的案上,而后拿出自己的吴侯玺印,将其重重的按压在文书上,
“大兄是吾的兄长,仲兄也是。”
“吾相信吾的兄长,庐江这个要地,他能替吾治理好。”
“同时,他也守得住。”
说完,孙翊看着任命文书上那鲜艳的吴侯玺印,笑容更加明艳了。
君主临国,宗子镇边,亲亲恩义,古今之常也。